Aug 18, 2018

排除負面情緒

自從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(Sigmund Freud) 揭開了「潛意識」的神秘面紗, 一個世紀以, 科學家對這個心理機制已經有豐碩的研究與探討。簡而言之, 相較於「意識」, 潛意識有下列特點: 演化上屬於古老系統、直覺、反應迅速、生存本能、關注負面事項、無法操控有意思的是, 潛意識會影響意識, 反之亦然, 意識也能夠影響潛意識。差別在於, 潛意識運作上快速許多, 多居主導地位。兩者若意見不同相互干擾, 讓人感覺不舒服, 甚至痛苦萬分。

基於這些事實, 我們可以利用「能夠控制」的意識來排除負面情緒。所謂「排除」, 並非「逃避」或者「壓抑」負面情緒, 那樣只會讓潛意識不堪負荷。這個方法的理論基礎是: 情緒是我們選擇的結果。因此, 永遠選擇正向情緒, 負面情緒便消弭於無形。

怎麼做呢? 幾點建議。

一、訓練潛意識: 明確告訴自己, 用正向情緒面對每一天、每一件事、每一個人。如果負面感受出現, 隨它去, 不必懊惱, 但是提醒自己, 下次用不同方式反應。另外, 培養慈悲、感恩的心態、靜與冥想, 都能夠讓潛意識更寬容、更自在。

二、管理注意力: 罹癌的科學作家加拉格爾 (Winifred Gallagher) 雖然經歷痛苦的治療過程, 但是她選擇把注意力放在美好的事物上, 如「電影、散步、每天傍晚固定的一杯美酒」, 結果她發現這段過程相當愉快。她寫道: 「管理注意力是優質生活的重要因素, 也是幾乎改善人生各類體驗的核心。」像她這樣忽略負面訊息盡情享受正面情境, 不但改變大腦的構造, 也重設了情緒開關。行為科學家杜蘭 (Paul Dolan) 更直言: 「你的幸福取決於你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─你所關注的事情會驅動你的行為, 決定你的幸福。」

三、知足與惜福: 佛家有言: 「人身難得。」用科學解釋, 人之初的精子必須擊敗兩三億個對手, 才能成為受精卵, 極為難得的機會, 接下來每一次的細胞分裂都有基因突變的危機。每個人從出生前到童年、青少年、成年、老年, 身體都得面對無數次突變機會, 所以一個人能好好活著, 就是一項了不起的奇蹟。能不知足、不感恩嗎? 生活在地球上, 最重要的生存條件─陽光、空氣─供我們終身免費享用, 另外有許多人為我們服務, 提供乾凈的水、營養的食物、各種、安全的住所…… 太多了, 更別提科技突飛猛進帶來的便利與舒適想想, 我們一般人連一隻筆或一個杯子都做不出來。陳之藩先生說得好:「得之於人者太多, 出之於己者太少」, 能不珍惜如此豐饒的幸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