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僧侶枡野俊明有部著作, 《你所煩惱的事,有九成都不會發生》, 明確告訴我們, 把寶貴的時間用來煩惱, 十分可惜。事實上, 我們連自己的身體都控制不了, 諸如心跳速率、內分泌, 更沒必要妄想控制超出我們能力範圍的事情, 就像我們無法要求時鐘走快或走慢、一顆樹要結幾顆蘋果。 如果非要煩惱, 不僅沒有好處, 也給他人帶來壓力。此外, 更是浪費時間、精神、氣力, 在潛意識埋下積鬱種子, 傷害身體與心理健康, 同時也不利人際關係。理想的做法是, 能夠處理的問題, 著手思考解決, 如果無能為力, 那就放下, 不再煩惱。古人說: 「人無遠慮, 必有近憂。」確實有道理, 不過僅只關注問題和關注問題的解決辦法, 兩者完全不同, 帶來的結果自然迥異。
佛家《六祖壇經》有言: 「煩惱即菩提。」意思是, 同樣一件事,
為它產生感受, 如喜怒哀樂, 那就是煩惱。若能不執著、不計較、不起習性反應, 就是菩提, 亦即智慧。正如《態度決定一切》(Attitude is everything) 作者凱斯‧哈瑞爾 (Keith
Harrell) 在書中所描述, 飛機誤點兩個半小時, 你可以跟航空公司主管大吵理論, 然後氣呼呼繼續等待, 或者利用機會吃點美食、看本好書、打電話給祖母問好、跟旁邊的旅客聊聊, 很多令人愉悅的事可以做。平心而論, 大發雷霆或憂心忡忡能夠讓飛機提早起飛嗎? 如何回應生命中各種事件, 端看你如何選擇。如同我之前的論述, 我們不能選擇處境,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心態和情緒。有個豁達的思考: 「除了生死, 都是小事。」不是嗎?
人生短短數十載, 我們得好好把握, 同時謹慎運用注意力和心態選擇。正如這個美好定義: 「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, 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, 它是用來愉快的過生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