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出現了一位主張「性惡論」的思想家: 荀子。通透人性的他寫下千古名言:
「君子役物, 小人役於物。」西方哲人梭羅的想法和荀子若合符節, 他認為不必要的物質都是負擔, 甚至直言: 「家具越多越貧窮」, 更悲嘆人類成了土地、犁田動物、財產的奴隸。人類依賴物質來獲得心靈的滿足, 古已有之, 於今尤烈。由主從角度觀之, 很多人被物質操控, 欲壑難填. 進而引發各種心理症狀與疾病。
有首暢銷曲: 「鑽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。」(“Diamonds
are a girl’s best friend.”) 讓許多人奉為圭臬, 以擁有鑽石等珍奇珠寶為榮耀或目標。姑且不論有人為了開採鑽石礦喪失寶貴的生命, 究其實, 鑽石不過是碳原子排列組合, 漂不漂亮各人自由心證。有些人未必喜歡鑽石,
但是沒有網路就痛苦不堪, 誇張形容: 「斷線簡直就像活在地獄中。」我們都可以想想, 自己的生活到底被哪些東西操控了呢? 有沒有成癮症狀, 或是情緒隨之起伏動盪? 果真如此, 最好還是釋放自己, 做自己的主人。
除了物質, 思想也可以奴役我們。有個故事: 「五隻猴子關在籠子裡, 籠內有個梯子, 梯子上方有個噴水管, 再上去有串香蕉。一隻猴子想去拿香蕉,
結果害大家被水噴濕, 這隻惹禍的猴子被痛揍一頓。過了很久才有另隻猴子嚐試, 又害大家被水噴, 當然他又被痛揍。後來一隻猴子出去, 換新的進來, 這隻新來的猴子當然想拿香蕉, 自然又被海扁。到最後籠子裡全是新猴子,
但是都不敢去拿香蕉, 也不知道為何不能去拿。」許多社會習俗與偏見都是如此形成的。有句話很有道理: 「沒有經過反思的傳統, 都是迷信。」假如我們相信一些以訛傳訛、荒謬可笑的偏見或迷信, 成為思想的奴隸, 不是很可惜嗎? 或者, 因為某種念頭或經驗難以釋懷, 沉浸在負面情緒當中, 讓自己損失體驗美好生活的時間, 就「機會成本」而言絕對得不償失。
匈牙利心理學大師契克森米哈賴 ( Mihaly
Csikszentmihalyi) 在《心流:最優體驗心理學》(Flow: The
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)一書中明言 : 「心理外化(Externalization)是一個過程,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發現自己越來越受外部因素的影響,日益將外部因素作為心理傾向的參照標準,賦予外部越來越多的權力和價值,以至犧牲了我們內心的參考點,也就是我們的核心信仰與情感。」譬如, 拿模特兒的身材來審核自己, 或者和親友鄰居比較誰的收入更高房子更大, 如此盲目攀比顯示人們缺乏自信與中心思想,
完全沒有必要。沒有哪兩片葉子長得一模一樣, 也從來沒有哪一朵花要模仿另一朵花的美,
同樣的,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, 有其獨一無二的外在與內心, 以及個人的經歷、體驗, 足以讓每個人昂揚於世。
英文有句話: “Everyone has a price.” (「每人都有一個可以收買的價格。」) 有人主張自己無價, 有人認為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「標價」。無論如何, 不要讓自己太廉價, 看看自由的心靈與意志能把我們帶到多高、多遠的境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