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【評論‧雜感】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【評論‧雜感】. Show all posts

Nov 12, 2008

野草莓─台灣學生運動‧2008

看到許多年齡稍長的人對野草莓不屑、不耐、嗤之以鼻,紛紛開口、為文嘲笑諷刺,讓身為五年級的我很難過。

是啊,我們活得久了點、見多識廣了些,對他們目前經歷的一切,我們都聽過、看過好多套了,不是?從古早的「五四」、醞釀中的「野火」、天安門的「六四」、台北的「野百合」...... 難道,這多出來的年紀與見識,不能轉化為寬容,放手讓這些孩子發揮,描繪他們的理想與願景,即使那是多麼幼稚可笑?就算不願給他們養分,也該給他們空間吧!這樣他們才能成長,才能依自己的想法體驗人生。

畢竟,這是他們的人生。他們有資格選擇自己的道路。


他們的表現,有些地方很不成熟(如要誰道歉,誰下台等),有些地方很糟糕(如罵誰不是人)。或許他們在虛耗,或許他們在耍帥,或許他們受操弄,或許他們膚淺幼稚無聊...無可厚非,他們只是學生。就是因為犯了不少錯,才看出少了很多「大人」的干預。

我很想看看他們能發揮多大的能量。

如果要怪他們妖言惑眾、撕裂人民感情,我想,政客與名嘴才是遙遙領先者,還輪不到這批草莓吧。

團體活動中,有害群之馬,難免的事。不能因為零星的錯誤就全盤否定他們。反而,錯誤更會使他們堅強與茁壯。

「學生」,並不指他們有什麼特權,而是他們還在學、還年輕,犯錯的可能比「出社會的大人」多些。我們對年輕人,可以多一些包容的。

也是因為,他們懂的事不太多,受到的思想限制(包括意識型態、成見、意諦牢結等)相對較小,因此,想像空間可能和我們大不相同,所以,我樂見他們帶出新方向、新氣象、新境界。

失去夢想能力的人,很可悲,不是嗎?

如果他們成不了氣候,做不了什麼,我也不會在他們背後猛插刀訕笑。我欣賞肯為自己理想努力的人。

野草莓,雖然我不欣賞你們取的名字,也不贊成你們某些言論或策略,但我支持你們表達意見的權力。年紀大的人,未必永遠是對的,甚至常常錯得離譜。希望你們以腐敗的前輩為鑑,以淑世的中心思想為後盾,為「學生運動」立下清新良好的典範。

加油!

Jul 29, 2008

從文化差異到芬蘭的高自殺率


這兩天鳳凰颱風來襲,狂風驟雨吵鬧了一整夜、一整日,終於,可怕不死鳥呼嘯而去,還我們安靜了。

最近在讀一本很有意思的書:【笛卡爾的Baby】(Descartes' Baby)──副標是「從兒童發展學解讀人性奧秘」(How the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explains what makes us human)。

作者為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

顧名思義,這是心理學家拿哲學家的架構來談人性,而且從「人之初」談起,讓我們了解,我們如何成為今日的「我」。那麼,笛卡爾有何精彩架構?當然是「心物二元論」囉。這是許多非主修哲學的人(如我)都懂的常識。所謂心物二元,指的就是「物質世界」和「精神世界」兩個層面,各自獨立存在。笛卡爾就是用這種二元觀點看待世界。作者說明,這種觀點是種「本能」,襁褓中的小baby就會了。

Bloom 教授以物質世界、社會世界、精神世界等不同面象來說明人的「心智」形成模式,用哲學家觀點來看人類的心智發展。

書中提出一個觀點,讓我有很深的感觸,就是「道德相對主義」(moral relativism)。Bloom 教授寫道:

「它並非現代新思想。兩千五百多年前,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便曾記述,波斯王大流士問一些希臘人,要付他們多少錢,才能要他們吃父親的屍首。希臘人聽了很震驚,答道任何價錢都不可能。然後大流士在這些希臘人面前,問某個會吃父母屍身的印度部落的人,要多少代價才能讓他們火化父母。印度人嚇壞了。希羅多德接著說,任何譏笑其他文化的人,『根本是瘋子』。」
a
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希羅多德的雕像。


道德觀的最大特色,就是「具普世價值,一體適用」,譬如某種行為是錯的,那麼對任何人而言應該都是錯的。

希臘與印度人的驚駭,我們稱之為「文化衝擊」(culture shock),也就是人類面對不同文化時會感到驚訝、不安、困惑,甚至厭惡,因為這個文化的偏好、習俗、信仰、價值觀和他習慣的那一套「不同」。在道德判斷上,通常自己的文化會獲得壓倒性勝利,因為「適應性」(adjustability)是動物本能,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,傾向習慣與認同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與熟悉的一切。

這時,希臘人如果和印度人爭執誰對誰錯誰好誰壞,完全沒有意義。換句話說,沒有一種道德體系在客觀上優於另一體系。如果說某個文化凌駕其他文化,就像說某種語言比其他語言優美,「一樣沙文主義(註)和好笑」,而且庸俗、粗暴。

我想起學生時代,有些老師說:「台灣人很不懂禮貌,老愛問人家結婚沒、有沒有男女朋友、幾個小孩、一個月賺多少錢。如果在美國,一定遭白眼,貽笑大方。很丟臉呢!」期期以本地人習慣為不可,也讓我們這些小土包一個個低下頭,以身為台灣人自慚形穢,深以本國文化為恥。

多麼悲哀!

等我見識多了,自己留學,也在不同國度待過,終於清楚明白這是「偏頗、狹隘、缺乏民族自信、自我矮化」的錯誤觀點。原來,希羅多德(Herodotus

)早便對此嗤之以鼻。無可奈何,我只能苦笑一番自我解嘲... 可惜我的老師不知這段歷史,也不讀希羅多德的【歷史】(Histories )啊。

極端的愛國主義(jingoism)或自大狹隘的民族主義(nationalism)都是人類的發明與幻想,根本不切實際。事實是,世界上沒有兩個文化完全相同,就拿美國與中國來比較,有「根本上的不同」──他們重視個人,我們重視家族、團體;他們自我,我們合群;他們自信誇張,我們謙沖為懷;他們重隱私,我們一家親;他們爽快直率,我們城府甚深;他們淡漠,我們有人味兒...

總而言之,那個國家、那種民族性、那樣「個人主義」盛行的地方,如果你巴著人家問他的感情著落,的確失禮。但台灣既不是美國,又不是美國附庸國殖民地,我們巴著人家文化作啥?用刀叉真的比用筷子高明嗎?

別誤會,我們的文化當然不完美,可能還坑坑疤疤。李鴻章出使「倭國」,在人家名貴地毯啐出那口濃痰,讓同文化的華人共揹了許久的黑鍋。但那真的算「文化」?充其量不過「壞習慣」罷了,而且某些人才有。至少本人不認同,也從未隨地吐痰。(這裡談的是「文化」,自然形成之現象;而非政治上之「中國與台灣」,純粹人為造作。若強將兩者混為一談,指鹿為馬,本人不予負責。)

其他國家呢?

日本人吃湯麵非吃得唏哩呼嚕不可,吃得越大聲表示越好吃。如果你發出的聲音太小,廚師還會以為你嫌棄他的手藝。


印度人吃東西一定用手抓,問現代印度人原因,他八成答:「這樣比較好吃啊!」關於由來,一說是對上天恩賜的感激與禮贊,並可以提升靈性。

西班牙人過去每天午休三小時,快活得很。不把競爭力放在眼裡。

英國菜是有名的難吃,有人說:「他們把時間都花在園藝上了。」這有道理。我住過 Oxford,整個小城的確像座美麗的大花園。

美國的女生國中開始就化濃妝上學。而學生下課馬上一哄而散,除非有事,不然完全不理會老師。


我一位美國女朋友告訴我,美國社會中「成功的壓力」非常大,她受不了,於是「逃」到台灣來。什麼壓力呢?就是男人要賺很多錢,女人要窈窕漂亮,不然會被人瞧不起。

簡單說,不同文化產生不同面貌。如果我們身處某個文化,一定耳濡目染,覺得自己這一套才對。所以,請發揮同理心,對他國文化,不必鄙視,也無須崇拜。只要了解,所有文化都是人性表現,用平等心(equanimity)對待即可。

有門有趣學問「動力學」(kinetics),經過研究發現,一地的人不但生活習慣、語言腔調、動作舉止都相似,連長相、表情都很接近。所以,有些人長得和他養的寵物很像,很多感情要好的老夫老妻面貌極相似。這些發現更強而有力說明,我們都無可避免受到環境的制約。但我們要有足夠的自省與獨立思考能力,才不致淹沒在大醬缸或偏見濁流中。

譬如,現在美國是世界強權,霸氣十足,美國人到哪裡都自信、驕傲、高人一等,給人很不舒服的感覺。連臍帶相連的英國人都受不了,更別提其他國家的人了。

但還是有人懂得反省。兩個例子:

一個曾在印度旅行過一年的美國人直截了當的說:「我覺得我們才是不文明的那個。
我們這些自以為文明的國家,這些自以為文明的習慣(甚至還要帶著睥睨的眼光看待別人),每年要用掉1940萬噸的衛生紙,造成每年9720萬棵樹因此被砍伐。到底,誰才是文明的那一方?」

有位在台灣的美籍老師對美國的教育制度不敢恭維,甚至不假辭色:「如果你到美國唸了教育碩士、博士,回來後唯一好處是,把畢業證書漂漂亮亮裱起來,掛在牆壁上就是。」我不敢像他這麼武斷。但在美國唸書時曾到當地中學實習,我覺得這位老師說得不完全離譜。

總之,請不必「挾洋以自重」,言必稱:「美國歐洲如何如何」,非以歐美馬首是瞻,好像有了異國經驗便自我膨脹,回過頭來就全盤否定母國,我們就是低人一等,乾脆把人家那套「移植」過來。如此夸夸其談,完全不考慮文化背景、風土人情極大的差異。奇怪,這些人沒聽過「橘逾淮而為枳」嗎?

沒出過國的人,別被騙了,外國月亮真的沒比較圓。倒是下回看到有人拿洋人文化打壓自己文化,指指點點說三道四,咱們學「史學之父」希羅多德,直接把他當「瘋子」便罷。

講到這裡來轉個不大的彎兒。

前陣子我收到一封 email,標題為「看看高水準的國家:波羅的海貴婦:瑞典 & 灰姑娘傳奇:芬蘭」。我一向對北歐國家印象極好,覺得他們極有活力又富創意,胸襟又特別開闊。果然,一看之下,哇,水準真的超高,看得我目瞪口呆欣羨不已:

瑞典人啊,早上9:00上班、10:30休息、午餐兩小時、3:00下午茶時間,看來輕鬆懶散,但全球競爭力在前五名。他們發明拉鍊、炸藥、利樂包、滑鼠,還有諾貝爾獎,他們自己有32位得獎人。瑞典人創造風靡全球的 Erricson 手機、Volvo 汽車、Ikea 連鎖傢俱,擁有ABBA 合唱團、氣質美女大明星 Ingrid Bergman
;而且,這個國家沒人挨餓、政治透明清廉、人民儉樸自守;賦稅全球最高,社會福利也最好。

哎,人間福報!但我未必真的羨慕,因為他們看不懂金庸。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。

至於芬蘭,還真有點詭異...

全國只有525萬人口,在40年前還很貧窮,今日卻成了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國家。他們發明耶誕老人、Nokia 手機、 Linux 分享軟體,國民酷愛閱讀,創新能力極強。生活方面,有務實哲學(Smart Philosophy)、福利制度(Smart System)、聰明投資(Smart Future)讓芬蘭成為幸福的國度。

但是下面這段,教我大吃一驚:「芬蘭在歐洲人心目中的形象為酒鬼。這裡壯年自殺率高達30%(註)。」

怪透了吧?既然很幸福,自殺率怎會如此誇張之高?真是超怪異的因果關係。對「精神醫學」頗有認識的我百思不解。

不久後,有本書的作者引起我的興趣,她是旅居芬蘭的台灣籍媽媽,對芬蘭的教育制度有深入的研究與觀察,寫成這本頗受好評的書,獲得許多名人推薦,她的 blog 也十分火紅。我讀了幾段她的文字,覺得她很細心,對芬蘭十分了解,而且評價很高:

從芬蘭這幾年來,中學生的教育評比一直被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」 (OECD) 鑑定為首屈一指,... 我總是喜歡抽時間去當孩子上各類校內、外課程的「旁觀者」,從中慢慢思索、體會不同文化與教育模式所產生的不同學習樂趣與效果... 「先見林再來看樹」,能讓孩子在逐漸多元化看到事物全貌的時程中,點燃他們學習下去的興趣,讓他們成為有心持續再學之際,師長們再將「樹」一一整理後再進行深入教學。同樣的道理,不是也可用在語言、運動、藝術、生活技能的各種學習上嗎?芬蘭的孩子們,似乎就是這樣子均衡、普遍的學會了好多東西!

北歐五國,除挪威在最近台灣熱門話題的世界「國家快樂力」(GNH,Gross National Happiness) 研究評比中佔第十七名外,其他北歐四國都在前五名!甚至於人口不到 30 萬的冰島都能名列第三名,而北國芬蘭和瑞典都併列第五名!我想這些已經大半在北極圈裡、深受酷寒和日照不足所苦的國家,其人民的學習、成長與生活、工作等等,必定還是有其迷人之處,和讓人平實自得活下去的風情!

她的態度很正確,只是觀察、報導,沒有認為芬蘭教育一定比台灣好,儘管她對芬蘭教育制度多所肯定。


我覺得她是詢問的好對象,背景知識、觀察分析能力俱足。因此我在 7 月 21 日上她 blog 留言:

妳好!先恭賀妳新書成功!相信大家都很欣賞妳的細膩而敏銳的觀察。

在此有個問題請教,因為我在習醫,對「精神醫學」特別有興趣,因此有份資料引發我莫大的好奇心。內容如下: 「芬蘭的基礎教育與社會福利都極為成功,國內快樂人口比例非常高,但壯年人口的自殺率為30%。」

這是極為怪異的「因果關係」。有人從日光照射時間過短來解釋,但我覺得光這個理由不夠充分。我好奇的是,如果芬蘭教育這麼成功,除了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外,為何沒有給他們帶來「快樂的一生」,導致有如此駭人的高自殺率。

這個問題讓我百思不解。 不知身在芬蘭能夠近距離觀察的妳能否為我解惑?很謝謝妳!

但是到今天,九天過去了,杳無回音。我偶爾上她 blog 查看,發現她有回應在我之後的留言,但是對我相應不理。其間我擔心自己是否文字不禮貌不友善,有「踢館」味道?於是我和很懂人情世故的小熊商量。他覺得我用字有禮貌又恰當。

等不到答案的我,只能胡猜亂想了:她心虛?無法把這因果連起來?或連起來會很難看?器小易盈?問題超出她能力範圍?... 等想法填塞我大失所望的虛空。其實,她又不是心理醫師或精神科專家,我沒有期望得到專業的資料,但總是可以分享一些觀點吧?畢竟,「在地觀察」非常有價值。

「第一手」落空,我只好上網找「第二手資料」。

我古狗「芬蘭+自殺」,嘩啦啦,出現一萬多條。當然,我時間不多,只能擇要點閱,其中兩篇報導不錯,要點如下。

一是「大紀元」在 2003 年的新聞稿:

◎北歐國家「芬蘭」,民眾的自殺率,高於歐盟國家平均自殺率的兩倍以上,報導說,讓芬蘭民眾產生自殺念頭的,可能是長年陰冷的天氣所帶來的憂鬱、悲傷,以及冷漠。

◎芬蘭衛生官員指出,「沮喪」以及「酗酒」,似乎是造成民眾自殺的主要原因;有民眾則指出,芬蘭的生活長年寒冷,而且在冬季,晝短夜長,在長夜漫漫的環境下,更讓人容易尋短。


◎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卻顯示,芬蘭的鄰國「瑞典」,同樣也經歷漫長而黑暗的冬季,自殺率卻只有芬蘭的一半。

◎芬蘭的「公共衛生機構」在經過了10年的情緒健康調查之後,所得出的結論是:芬蘭的高自殺率,也許和愛喝酒有關。

二是華翼網新聞中心
在 2007 年的報導:(原文在此

◎因自殺人口於最近15年大跌40%,自殺率向來居全球首位的北歐國家芬蘭,終於得以洗刷“自殺國家”醜名。

◎據統計,現今芬蘭每年自殺率為十萬分之十八,相當於法國和奧地利。不過在1990年,芬蘭自殺率高達十萬分之三十。

◎不過年齡介於二十歲至三十四歲的男子,如今仍是自殺高風險群。

◎典型的芬蘭自殺者,通常是四十多歲的離婚失業男子,有酗酒習慣,健康狀況欠佳。


這四年當中,芬蘭的自殺率的確下降,而自殺的原因有沮喪、酗酒等,和其他國家並無二致。但是,沮喪、酗酒除了為「因」,也是「果」。孰令致之?是我想深入研究探討的課題。

但第二篇中有令人震驚的字眼,「年齡介於二十歲至三十四歲的男子,如今仍是自殺高風險群。」

一個社會中,如果有這麼多「青壯人口」是自殺高風險群,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這些年輕人如果不是學生,就是社會新鮮人,居然如此不快樂,除了基因、風土,豈不和學校教育有極大的關聯?如果芬蘭教育這麼成功,二十歲的年輕人怎會不快樂到會選擇自殺?

此外,我也找到《天下雜誌》385期,詳讀有關芬蘭的報導。與自殺有關的因素,果然不出沮喪、酗酒、日光短,但多了一項「悲觀」。

◎和法國、德國相比,芬蘭失業問題不算嚴重;只是,芬蘭人對失業的恐懼感最深。

◎有13%的芬蘭人強烈認為自己在未來六個月會失業,比率高過許多國家,可算是歐盟裡面悲觀的一族。(p.163)

換言之,芬蘭人民,「既悲觀,又幸福」?看似詭異矛盾,但這只是過度倚賴統計數字的結果罷了。這點我想通了。借 Seligman 教授的話,這種幸福,不是「真實的幸福」。

悲觀,「極不快樂」的一種心態,和憂鬱症緊密相關。我在真實的快樂一文中介紹過憂鬱症的成因,包括基因、體內化學物質、教養、環境、個人際遇(專家列出的)。而正向心理學創始者 Martin Seligman 教授也在「真實的快樂」一書中指出:「過低的自我價值觀、自我浸淫、過度的個人主義、過度的仰賴暫時的快樂與便捷生活,都是導致憂鬱的因素。」

所以只要問:「芬蘭人為何這麼不快樂?」就好了。

我想起柯南道爾爵士,他藉福爾摩斯之口道出推理的「黃金規則」(Golden Rule):「當你把不可能的除去,剩下來的,不管有『多不可能』,都是事實。」於是我來扮演一下偵探。

由「基因、體內化學物質、教養、環境、個人際遇」看來,唯一是人為可以操控、變動性最大,就是「教養」。而教養又與 Seligman 教授提出的憂鬱因素密切相關。其他因素,不是不重要,而是我沒能力探索,只好先擱一旁。

我來試著抓一個可能「兇手」給各位瞧瞧。天下的報導裡,有段讓人印象深刻的文字:

「總統府斜對面,是攤販雲集的赫爾辛基市場。大白天,又是賣魚,又是賣花,一派熱鬧。總統哈洛寧的貴賓得忍著腥臭味,入府晉見這位芬蘭史上第一位女總統。外交部顧及國家顏面,曾經柔性勸離攤販;攤販反問,在這裡做生意礙著誰了?要搬,總統府搬。

在芬蘭,天大、地大、民大;官?不大。」(p.129)

這個情況,可以由兩種觀點視之。

一是「天下觀點」:在芬蘭,非常重視「平等」。而官員就是公僕,你為人民服務,人民還聽你的嗎?這點我十分贊成。中國為奴性思想荼毒太久,讓人民在官員面前硬是矮了一截。主人面對僕人,又是崇拜、又是敬仰、又是傾倒,真是誇張。

二是「心理觀點」:人民就算不把總統、官員放在眼裡,好歹要有「國家意識」、「群體觀念」啊!畢竟,來者是客,不看僧面也看佛面,給國賓一點尊重、一些禮遇,給國家保留點面子,對大家都好,不是嗎?這點正符合 Seligman 教授點出的「自我浸淫、過度的個人主義」,看來是芬蘭人不快樂的原因之一。

前面提到,人非常容易為所處環境制約。這個環境,指的不是「日照少」之類的天然環境,而是「整體社會文化」。而「教育」,包括家庭、學校與社會,正是文化的基礎。如此過度之個人主義,告訴我們什麼呢?

有意思的是,同樣是天下雜誌,在386期對瑞典有段報導和芬蘭「民大」形成對比,相映成趣:

「瑞典潛意識裡深受楊特律法(Jante Law)束縛,像是一種無形的規範,瑞典幾乎人人會背:不要以為自己比別人好、比別人聰明、比別人重要、比別人知道得多。」(p.174)

我強烈懷疑,芬蘭的教育,除了學科教得好之外,是否有嚴重缺陷,而這位作者卻沒看出來?因為一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不容易看出細微問題,也缺乏全盤解構能力。小熊和我都曾在大學教書,對教育問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。上網多看她幾篇文章後,我們決定,不再向她請教,因為我們和她著重的面向大相逕庭。

剛才和大姊聊起不快樂的芬蘭,也談到「最快樂的國度」──不丹。不丹在快樂榜上排名第八,應該是最快樂的窮國了,全國有97%的人感覺快樂,但年收入只有1400美元吧。我提出:「他們這麼快樂可能是因為懂得不多,就跟小孩子一樣,很容易滿足,所以很快樂。」然後我又談到芬蘭很可惜,這個國家的人民多愛看書啊,閱讀率是全世界最高的。

大姊抓到第二個可能兇手:「愛看書的人才不快樂呢,像我以前一樣。」

我大感不解。她說:「愛看書的人自然懂的東西多啊。有學問的人自視高,容易瞧不起別人。」我一聽,咦,有道理呢,問她怎麼聯想到。原來是我提到不丹的人「懂得不多」,讓她靈機一動,得到這個推論。

這也讓我想起林語堂在【生活的藝術】自序中講過類似的話:「我的思想並不怎樣深刻,讀過的書也不怎樣廣博。一個人所讀的書太多,便不辨孰是孰非了。」

幽默大師如是言,還真發人深省...

當然,我可以馬上舉出幾百個愛看書又快樂的人,反駁這個理論。相對的,大姊也信手拈來一些愛看書的名人,不是抑鬱以終,就是自殺或精神失常:尼采、海明威、張愛玲、三島由紀夫等。還有很多。我也想起中國文壇奇葩顧城,用驚嘆號結束短暫而瑰麗的一生,徒留給後人恐怖的映像。

愛看書,未必不快樂。但在充實知識的同時,也要提升個人修養,才不致落入狂、傲、瘋、癲之末流。即孔老夫子所言:「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」讀書人的理想境界。我猜測芬蘭是落入「文勝於質則史」失衡的情況了。孟子也在與齊宣王對談時,揭櫫他的政治理想:「樂歲終身飽,凶年免於死亡。」政治不清明,則有「樂歲終身苦,凶年不免於死亡」之慨嘆。對聖人如此恢宏浩然的願景與悲天憫人的胸懷,南懷瑾先生在【孟子旁通】有這樣的引申:

「經濟不斷的發展,社會福利等措施也不停地擴展,大家都汲汲於全人類的『樂歲終身飽,凶年免於死亡。』結果如何呢?問題似乎並不單純,也不樂觀。因為還有一個複雜的心理問題有待處理,在心靈的修養,達到相當的程度,精神、物質兩方面都滿足了,人類才有安定的可能。不然,仍會造成『樂歲終身苦,凶年不免於死亡。』的痛苦」。

但我必須一再強調說明:我還不是醫生或專業人,以上論述,純屬推理,沒有確切證據。我想,以後有機會,再到芬蘭訪問相關人士,進行研究罷。

事實上,不光芬蘭,憂鬱已是全球共有的嚴重問題。原因呢,各有不同。譬如「福利太好」與「福利太差」可並列在名單上。在此,我從「文化差異」的觀點來看高自殺率,算是一個嚐試。「找出自殺原因」才是真正教我感興趣的部分。

題外話,這是我第三次寫信給書籍作者。

第一次是著名文法書「Practical English Usage」作者 Michael Swan,英國人。由於當年 internet 還不流行,我只能用 paper and pen 寫信向他請教。很快地,他親筆回覆的信件來了,讓我很感動。而我去函中,多是挑戰與質疑。

另一位是我常提到的美國心理學大師 Martin Seligman。讀了他的【真實的快樂】後,大為折服,因此寫 email 感謝他,並簡單描述我個人的理想與志業。第二天就收到他客氣溫暖的回函,讓我感受到他的真摯與誠懇。

(註)沙文主義(chauvinism):盲目、傲慢、自己為是的偏激。嚴重的話,就成了 jingoism。

(註)這份資料出自《天下雜誌》385期。但壯年人口自殺率遭雜誌誤植,不是30%,而是0.03%,為歐盟國家的兩倍。另外這個國家的失業率也非常高。


Jun 22, 2008

你有什麼弱點?

最近一個熱門新聞:台中官員黃晴曉被「偷拍」到與女子鬼混,有損官格。

OK,不管是不是被「設計」,是否有「陰謀」,不在本文討論之列。
我有興趣的是:「孰令致之?」答案又是那牛皮老話:「人性啊。」

看過金庸小說《倚天屠龍記》的人應該都記得,裡頭有兩位武功高超絕倫的人物,號稱「玄明二老」的鹿杖客與鶴筆翁。他們用那陰毒無比的掌力「玄冥神掌」暗算小張無忌,連艮古高人、武當開山祖張三丰都束手無策,幾乎不得不讓小張坐以待斃。功力如此深奧恐怖的高手與你為敵,你奈他何?跟他對抗,怎麼打怎麼吃憋。人家上輩子有燒香,拿他何法?

好啦,等小張長大,必須打這兩位主意,一旁高人靈機一動,打聽這兩人是否有任何弱點。嘿嘿,真好,有耶 ~~ 姓鹿的「好色」,姓鶴的「好酒」~~ 針對他們的弱點下手,不偏不倚,一箭中鵠,Voila!解決啦,收拾得清潔溜溜。任憑你再武功蓋世神鬼莫測,給人抓了小辮子,認栽吧。

回頭來看這位黃晴曉。你當官有為有守高風亮潔不怕擋人財路不畏惡勢力是吧?好,我佩服你尊敬你。但你不能否認你就是好色吧?別全賴給「陰謀建商」和「邪惡徵信社」,或推說酒喝多了神智不清,荷爾蒙異於常人,什麼亂七八糟的理由都無法當藉口,乖乖認了吧──你‧就‧是‧好‧色。 DUH~

男人好色,挺正常,沒啥好丟臉;倒是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,很有被人「看輕看小」的風險。

如果你不好色,寫這套劇本對付你,他頭殼發昏嗎?騙笑也~ 人家敢搞你,一定先作好功課。若你是柳下惠之流,他就要換一套啦。不然白搭,他又何苦?

講到這個,讓我想起一位史上知名人物:馮道。


此君生於中國歷史上一個極混亂的時代,也就是「五代」。他曾侍奉五朝、八姓、十三帝(好吃得開呦),「累朝不離將相、三公、三師之位」(都是超大咖)。為官場極罕見的不倒翁(中國歷史落落長,只有馮老兄有這等好康)。

當官好命吧,可是他在世及百年後所背負的罵名可是比「陳水扁+莊國榮」還多。隨便寫:不忠不義、奸巧賊佞、寡廉鮮恥... 司馬光說他是「姦臣之尤」,歐陽修罵他「不知廉恥為何物」,太多太多啦,三天三夜也講不完。好慘哪~ 倒是,這一面倒的評論觀點在近年有點改變,開始有人替馮道講話囉,如黃仁宇、南懷瑾、樊樹志等。

我很贊同南懷瑾的說法:馮道能獲得這麼多國君賞識,其能力必有過人之處。而他一生官場平順,品格操守一定經得起檢驗,不然一件貪污舞弊就可以把他搞垮。試想,多少人想整倒他啊,一票心狠手癢的豺狼虎豹等著哩!

黃先生,我只能說,你差人家馮道太遠啦~

提醒各位,你想混得有頭有臉,最好別有弱點。真有弱點,千萬別讓你的敵人知道,不然後果... 嗯,只要有長官力挺... 美官西滴!

(看來黃先生比城先生好命,粉多粉多)

如果你問我黃先生該不該去職,我會說:「不必。」畢竟人家工作能力強。對老婆交待得過即可。

真要我選,好色官比貪污官好多了。甚至貪污官我都能接受,只要有能力肯做事。不好色不貪污不會做事,要他作啥?睬公媽嗎?更別提等而下之「光貪污不做事」的啦。

總之,現在當台灣人,有點可憐...... 能挑到「比較不爛的蘋果」,偷笑囉。

Jun 8, 2008

人的尊嚴與價值

任何人為的發明,
如禮節、法律、國家、宗教、婚姻等,
或天然災難,
都不應該凌駕或提升一個人的尊嚴與價值。

May 29, 2008

嘮叨

為何人要嘮叨?為何有的人非嘮叨不可?
因為他的訴求、希望、期待一直沒有得到「有效的回應」──如贊同、認可,或實際行動等。

誰對誰錯?不一定。

有時是「嘮叨者」的錯誤:要求過多,難以饜足。
有時是「被嘮叨者」不對:聽不懂或不願接受別人正當的希求。

不管是雙方哪一邊錯,都是人生裡讓人難堪難捱的負擔。

May 20, 2008

如何選擇理想的結婚對象

以下討論,完全以「正常人」為對象。所謂正常人,即思考方式、行為舉動大致符合社會的期待:懂得尊重他人權益,不隨意踐踏他人尊嚴,不以「遊戲人間」生活型態來滿足自己私慾等。

首先說明一點:我們完全無法知道,自己選的對象,一定是「最對的」。也就是天地宇宙間,到底是哪個人跟我最契合、最相配?這是「絕對無法得知」的部分。所以,這個對,是「相對」,不是「絕對」。可能某個時空有個更適合的人,但你不知道他的存在,就不必多花心思,自找麻煩。

如果非要找出「最對的人」,非求「完美」不可,那就太不切實際了──因為,你永遠找不到。若非找個水落石出不可,只徒增痛苦與懊惱,別無好處。人既不完美,就不必期待完美的愛情對象。「知足常樂」,在婚姻中尤其如是。

當然,有人情況特殊,找對象特別棘手。也許你是古今奇人,十方六度中,找不到一人契合(念天地之悠悠啊);或者你磁場特優,和一大票人都合(弱水三千哩)。如此一來,除了認清事實,只有靠理性與智慧來抉擇。千萬別放任慾望奔流,否則就像地獄中永不饜足的餓鬼,永遠沉陷痛苦中。

想要婚姻幸福,請做這兩件事:
第一,選對人。第二,認命。
這樣一來,保證幸福無邊。
如富蘭克林說:「婚前要張大眼睛,婚後半閉就可以了。」
認命,完全主觀意識,靠自己意志就可做到。選對人呢?運氣固然不容小覷,還是有跡可循。

我的建議如下:(以下順序,沒有輕重之分)

一、盡量熟悉對方。
他的個性、好惡、嗜好、習慣、家庭背景、交友狀況、價值觀... 等。如果有無法接受的,不要勉強,千萬別以為可以改變對方。要知道這有多難,請你先改變自己一個根深柢固的習慣看看。

二、了解異性差異。
男人和女人,本來構造、思考即大大不同,兩性的想法、需求、敏感度、自信程度等方面極可能大相逕庭。盡量瞭解異性,才不致扞格不入。

三、想和一個人結婚,想清楚你被吸引的因素是什麼。
這些因素,最好是「變動性較小」,如:個性、氣質、習慣、價值觀等。而非「一定會改變」的外貌、身材等。

四、要有共同興趣。
有人謂此陳義過高,可能本人婚姻實在太美。但至少要有能發展出共同興趣的空間與潛力吧。

五、對方沒有你絕對無法接受的「致命缺點」。
如:抽煙、氣質不佳。但很多人戀愛時盡量隱藏缺點,常令人有「誤上賊船」之憾,小心為上。

六、仔細觀察對方家庭。
對方的父母,可能就是你配偶未來的樣貌。所謂樣貌,不光指外表,也包括氣質、內涵、個性等。根據科學研究,有些「基因表現」是在人生較晚期才出現的。

七、溝通沒有問題。
如果交往期常發現有誤會產生,或雞同鴨講,這是個重要警訊,表示兩人極不適合。

八、知道對方真的是想結婚,而不是「交代」或「逃避」什麼。
如:父母的期望、奉子成婚、年紀大了、和家人不和等。這些,都不是結婚的「正當理由」。

九、坦誠面對對方,絕對不能隱瞞自己的缺點。
婚前越互相熟悉,婚後磨擦會越少。當然,有些缺點會把對方嚇跑,但總比婚後才來鬧得不可開交要划算多了。如果對方值得,就把缺點改了吧。

十、對方一定要能接受你絕對無法改變的缺點。
如:聲音太大、性子急、糊塗。請注意,不是包容或容忍,是「接受」。不要讓自己的缺點成為日後婚姻失和的導火線。

十一、對方懂得欣賞你的優點。
你光有一身優點,對方怎麼都看不出來,豈不白搭?太可惜啦。我們連交朋友都需要對方會欣賞我們,何況另一半呢。

十二、相處起來舒服、自在,沒有壓迫感。
你說這不廢話嘛,有人願意和相處起來如坐針氈的人結婚?嘿,就是有,而且不少。我身邊就有不同世代的人,只要配偶在旁就渾身不自在,緊張兮兮。有的連在配偶旁講電話,不是壓低聲音欲言又止,就是乾脆躲到房間悄聲講。讓人看了聽了難過。如果你不在乎,樂於時時刺激自己的腎上腺素,那就請吧。

十三、了解自己,不作無謂的期望。                    這一點很現實。說白一點,就是認清自己的條件,掂掂自己的份量。所謂「龍配龍,鳳配鳳」,如果你個性呆板無趣,就不好要求人家非有幽默感不可。當然,個頭瘦小其貌不揚的蔡家倫能追到北大校花,固然有例可循,但機率畢竟超低。如果你眼光志氣都超高,那,祝福你囉。

婚姻要幸福,很重要的是「自己的心態」。如果要求太多、期望過高、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...... 這對配偶很不公平。尤其是自由戀愛,一個人選擇婚姻,完全出於自己意願,選定了,就接受命運吧。真的不適合,也趁早分開,以免小孩成最大的受害者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這份心得報告,是我從自身婚姻經驗、觀察他人,及閱讀相關資料所得。內容未必完整,仍有進步空間。有新的想法體驗,我會加以增補修改,同時也歡迎提出指正與見解。

完成這篇,特別要感謝幾位人士:
。甲霸──給我靈感、動機、信心。
。 Justin──給我建議,幫我修正部分內容。(黃金單身漢哦,很難得)
。 我先生──讓我知道什麼是美好婚姻。

還有一些「反面示現」者,不好一一點名。但我謝謝他們的指導與貢獻。

祝你一生幸福囉~




Feb 27, 2008

【鹿鼎記】為何好看


我認識很多看金庸的人。很多人對「射鵰三部曲」、「笑傲」、「天龍」愛不釋手, 一看再看。獨獨對「鹿鼎記」很感冒。

我想,主要原因應該在於鹿鼎的主人翁:韋小寶。

金庸前面十多部小說的主角,都有「俠」的影子。最不濟的陳家洛,都還是紅花會老大,扛起反清復明的重任。其他呢, 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物:郭靖、楊過、喬峰等,不必多言,皆「俠之大者」;連落難的狄雲、狗雜種, 也都讓人豎起大姆指,欽佩萬分。

到了【鹿鼎記】的韋小寶,居然成了~~~~下流胚子。

不像「大俠」之餘,他還滑頭、狡詐、貪婪、粗俗、好色、懶憊、手腳嘴巴不乾淨... 等。這樣的下三濫,讓很多「金迷」看不下去,無可忍受。

可是--現在要替他說話了--他~~~有趣、幽默、慷慨、孝順、疼老婆、講義氣、信守承諾........ 等。讓人不得不愛了。

有人說,韋小寶是「中國人之原型」,你在他身上可以看到許多中國人的個性。所以,不要把他當「一個人」看;他是一個「集體性格」的呈現。甚至,你可以在他身上同時看到岳飛與秦檜的影子呢。

「小寶之父」,金庸,是這麼說的:『韋小寶這樣的小流氓,我一生之中從來沒有遇到過半個。揚州我從來沒有到過。我一定是將觀察到,體驗到的許許多多的人的性格,融在韋小寶身上了。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適應環境,講義氣。』

倪匡也替他說話:「如果你像他一樣有趣,你也可以娶七個老婆!」說明這小傢伙有趣至極!

除了這位可愛主角,讓你從頭笑到尾之外,讀【鹿鼎記】就像一趟奇妙的「時空之旅」,讓人興奮、過癮, 回味無窮。而情節緊湊懸疑、曲折離奇,令人拍案叫絕。

絕對是世界一流的小說!

有的人,永遠受不了鹿鼎和韋小寶,那倒不必勉強。
看得下去的人,我只能說:真有福氣!

Oct 25, 2007

為自己的生命負責

這幾年來,社會屢屢出現因窮困而自殺,甚至全家一起走上絕路的慘事。吾人在不勝唏噓、責怪政府之餘,是否可以多些其他層面的考慮。例如:每個人都應該(學習)為自己的生命負責。當然,我們談論的是「有基本能力」的人。天生極弱勢,或遭逢不可違抗之禍事者等,不在此討論之列。

俗話說: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」所以,舉凡不用功的學生、物質慾望過高亂揮霍者、近視短利的人、不願踏實工作、投機取巧之輩... 這些人都面臨潛在的危機。當同學孜孜苦讀,那些翹課玩耍的學生,有天前途黯淡,是否該反省一下,責備自己過去的荒廢光陰?如果你眼高手低,工作非涼快不挑,不爽就換,當別人一步步邁向成功,你就不要眼紅。例子還很多,不必一一列舉。大家都懂這最簡單的道理:「要怎麼收穫,先怎麼栽。」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啊!

新聞報導,通常在「慘案發生後」才開始參與。這是媒體性質使然,不能苛責。但我們在看待這類事情,是否可以多些深層的面象的思考,孰令致之?在不幸發生之前,這些「苦主」,曾經付出多少?嚐試過哪些努力?有多少為自己及家人生命負責的痕跡?如果他們真的願意盡力,一定不會選擇自殺這條路,因為這是最沒勇氣、最軟弱、最自私、最不負責任的做法。就算政府的確有失職之處,這些人也不該獲得太多同情,特別是那些剝奪兒女生存權的人。

「可憐之人,必有可惡之處。」這句話真狠。但多少也反應某些真實的情況。


Oct 21, 2007

科學家的使命?

今天看到一則新聞:「台大校長李嗣涔在資優生科學營大談特異功能」。果然,引發不小批評聲浪。本文對李校長是否發言不當,不予置評,也無意對任何特異功能現象背書。但有篇相關報導,讓我們覺得很難過。

根據報載:「清大教授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表示:『他確曾想研究氣功或特異功能,但不到一年就決定放棄,到現在也沒後悔。因為沒時間練氣功,加上看到一些不能解釋、也不能重複驗證的現象,擔心投入一輩子也一事無成。 』」

這告訴我們什麼?

是否「不能解釋、不能重複驗證的『真實現象』,以及『可能浪費一生』的課題」,都不在科學家研究範圍內?我對報載李教授所言,理解是如此。

但,這是一位科學家應有的態度嗎?

湯瑪斯‧孔恩(Thomas S. Kuhn)於1962年發表其鉅著《科學革命結構》(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,1962)說明科學知識的發展乃建立在所謂「典範轉移」(paradigm shift)上。所謂「典範」,是指「一個具有內在統一性和穩定性的解釋模式」(當代雜誌第132期)。這種解釋模式,是基於一群特定科學社群成員們所共享及持有之信仰、價值與工具等而形成的。不同社群的科學家,擁有不同的信仰與價值觀。因此,孔恩認為, 典範之間是不可共量(incommeasurable) 的。也就是說不同典範中看事物的觀點,是完全不相容的。

一個新典範之形成,是極為辛苦的。當新的觀點與想法第一次被提出時,是不見容於當時的「主流科學」(normal science)的。只要想像哥白尼當初提出地球繞日的想法時,受到基督教會控制,而瀰漫著頑固守舊氣氛的中古歐洲,是如何將之列為邪說異端,我們就不難發現,由提出新的觀點開始,想要由「革命科學」(revolutionary science)的地位轉變為「主流科學」,達到「典範轉移」,有多麼的困難。大多數的科學家,只能進行「累積性」的研究,為舊有的典範多堆砌一個無足輕重的磚塊。所幸,在人類的歷史中,除了哥白尼之外,還有不少「另類科學家」:達文西、牛頓、萊特兄弟、愛迪生、貝爾、愛因斯坦等。他們的研究與發現,現在看來不過是常識或早被熟練運用的技術,在當年可是得甘冒大不諱,生命受到威脅,或被當成傻瓜、瘋子一樣鄙視。他們受到的冷嘲熱諷,造就了今日的人類文明。

大多數的科學家,要有量化的數據,或實驗室觀測得到、做得出的結果(且可一再驗證),科學家才願意承認、接受這些「事實」的存在。也因為如此,大多數的科學家,只能為當時的「主流科學」(normal science)做出一些貢獻,而哥白尼與牛頓在歷史上並不多見。如果每一個科學家「看到一些不能解釋、也不能重複驗證的現象,擔心投入一輩子也一事無成」,就不去研究,甚至否定它的存在,恐怕現在的人類,還停留在茹毛飲血的階段。

前陣子讀到一篇報導:「科學證實,金錢買不到快樂」,幾位美國教授設計出一套工具證明這件事。還有一篇「慢跑有助中小企業的經營」,發表在國際的學術會議上。「金錢買不到快樂」,「和運動的人身體好,身體健康做事容易成功」,竟然需要動用到教授級的人,花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,來證明這些常識。學術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

我們當然不能要求科學家「浪費一生」。但是,愛因斯坦說:「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,因為知識是有限的,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,推動著進步,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。想像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。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。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,而提出新的問題,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,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。」

我們的科學家,不論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,除了安心、安全地用量化或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論點,堆砌出許多為了升等而發表的無足輕重(trivial)的文章,是不是可以多一絲想像力、多一點勇氣、放大一些格局?畢竟,現代科學家早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很優渥的位置了。

但願報載有誤。也但願因為「看到一些不能解釋、也不能重複驗證的現象,擔心投入一輩子也一事無成」而放棄進行「革命科學」的科學家,也愈來愈少。若能如此,也許,哪一天你我也可以看到哥白尼或牛頓在台灣出現。

(與 Anthony 合寫於 2006.8.16)